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

发布时间:2021-10-18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

  高士奇作为康熙身边的大红人,拥有的才气是不可比拟的,以下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士奇的随笔,欢迎阅读。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第一篇】:红人高士奇

  高士奇以一介科第不举的穷儒出身,际遇奇特,居然位居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的高位十余年,不能不令人感叹命运之造化弄人。高士奇给读者印象更深的是他那博学的才华和幽默、机智的性格,更喜欢他那视权贵如粪土,视朋友如兄弟的潇洒和落拓不羁的一腔豪气。高士奇还是个杂家,诗书画无一不精,医、农之道也是行家里手。尤其是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名重一时。

  不用尽说历史,这里讲一个高士奇的轶事。

  高士奇六十五岁赐金还乡,作养得身子健壮,忽然突发奇想,出去游历,转来转去转到扬州,不料就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

  若是寻常人,当了二十年宰相,在扬州、苏州作官的门生下属有的是,还怕回不去家?但这里说的是谁?要借钱他就不是高士奇了。他找了个当地熟人,给一家盐商当私塾先生。

  这家盐商有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经营着门面。小的还小,请了高士奇,不过教儿子认几个字,将来能看帐本。所以也没怎么把他当回事。

  那年过仲秋节赏月,又是盐商家老头子生辰。于是大发请贴,请了当地县令、县丞,还有各个盐号掌柜的,扬州有名的缙绅、七大姑子八大姨的亲戚,院子里摆了几十桌筵席。上上下下足有二百多人,一来贺寿,二来也在席间讲说生意。偏偏疏忽了,忘记下帖子请儿子的老师。高士奇也不在意。

  倒是盐商的小儿子气不忿,跑去私塾叫老师,一五一十说了。高士奇也爱这孩子,说:“既如此,我陪你闯席去,咱们和他们逗乐子玩儿。”

  于是师生两个直趋盐商家。那盐商见了老师自知失礼,倒不好意思。当时正在安排座位,首位还没定下,也就虚招呼一声,说:“首位给你留着呢!你教小儿半年,也不容易,又是斯文中人,就请上座!”这盐商原以为他不好意思,要谦让一番,谁知这高士奇毫不谦让,一屁股就坐了下来,泰然自若用桌布擦擦手,端茶就喝。

  此时正是“高朋”满座,单是上席就有两个举人出身的现任官,府里当过师爷的缙绅,其余的也都是财雄一方手眼极大的富豪,见是一个干瘦的穷先生坐了首位,人人似吃了苍蝇般腻味,一个个擦眼睛揉鼻子打哈欠干咳嗽,什么怪相都有。主人更是早已变了脸色,一肚皮的无名火不好发作,干笑着请众人入席饮酒。高士奇也就头一个饮了。

  客人们起先碍着面子,不好说什么,都只侧目斜视。眼见高士奇毫不惭愧,直将众人视有若无,越发忍耐不住。酒过三巡盖住了脸,一位盐商终于忍不住,问高士奇:“老先生,您这辈子坐过几次上首席位呀?”

  “五次。”高士奇舔舔嘴唇,说,“姐姐出嫁,我代父亲,送她到姐夫家。设席相待,我坐了首桌首席。”

  四周传来一阵轰笑,有人插科说:“那算小老丈人,这席坐得!”

  “十三岁进学,十六岁入乡闱举试,得中头名解元。”高士奇笑嘻嘻说,“南京贡院设鹿鸣筵,我坐首席首位。”他这话一说出,所有的人都像突然挨了一闷棍,呆若木鸡愣在座上,一时变得鸦雀无声。不知是谁,慌乱得将碗拂在地下,“砰”地一声摔得稀碎。

  满座宾客静听高士奇说话,“二十六岁独身闯京师,在宰相明珠大人府为西席教师,受康熙爷知遇之恩,举荐我参加博学鸿儒科考,名列榜首,朝廷在文渊阁设筵,天子亲自相陪,太子执壶劝酒,不才忝在首席首位——这是第三次。”高士奇不紧不慢举起三个指头,侃侃而言。

  “次后为相二十年,又主持撰修明史,官拜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五十岁荣归故里。在赐金还山之日,天子率百官于体仁阁设筵饯行。这一席仍是我首座首席,这是第四次。”

  他笑吟吟站起身来,说:“今日第五次,可以休矣!”说罢抽身便走。此刻所有人都已离席,人人面色如土,个个呆若木鸡。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第二篇】:奇人高士奇

  他仅是个秀才,竟成康熙宠臣,明珠、索额图都要让他三分。

  在波澜壮阔的康熙帝国时代,有这样一位政坛奇人,他仅仅是个秀才,居然一步登天,成为皇帝近臣,深受宠信。康熙帝待此人,如同师友家人。此人学问渊博、精于书画,但为人贪婪,贿赂内监、勾结疆臣,贪财纳贿,屡被参劾,但康熙帝对其总是袒护。最终,此人躲过了所有复杂政争,得以全身而退,安度余生。

  此人名叫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高士奇祖籍浙江余姚,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亲到北京游学。至京师不久,父亲病故。贫穷无所依的高士奇只得卖文为生。康熙八年,高士奇以生员身份进入国子监学习。

  康熙十年,高士奇完成国子监学习,进入翰林院,充当办事人员。后被康熙帝赏识,成为身边秘书人员。

  从北漂秀才到天子秘书,这真是一步登天,高士奇又是如何完成这人生的逆袭的呢?

  根据《清史稿·高士奇传》记载:

  高士奇当年一人在北京,贫困无依之时,曾经做过明珠家里一个家臣的家庭教师。一日,明珠遇到急事,需要立即发出几封信,自己来不及写,身边也没有合适的写手。那个家臣看到主子如此焦急,于是就把自己家的塾师高士奇推荐过来。没想到,明珠简单交代几句,高士奇就能一挥而就,而且书法一流,堪称大家!

  明珠有识人之明,立即把高士奇留在府中,作为自己的秘书任用。后来,明珠在把高士奇推荐给了康熙,才有了高士奇从翰林院成为天子近臣的传奇。

  康熙皇帝自从认识了高士奇,就对之有种离不开的需要,康熙十一年,皇帝东巡,高士奇就奉旨随驾,这是天大的恩宠啊!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

  高士奇的官职都不大,而且都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学侍从之位,但是他离天子近,这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和很多专制君主一样,康熙皇帝对外朝文官集团和满洲贵族势力都有警惕,他也需要一个直属于自己的班子。于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设立南书房,负责票拟谕旨,以加强君权。

  南书房在乾清宫西南,本是康熙皇帝读书处,又叫南斋。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秘书班子的时候,就是以找人研究学问为名义的,康熙十六年十月,他对明珠说:南书房,是雍正军机处成立之前,直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是最高权力核心机构!高士奇能够首批入值南书房,足见他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为了方便高士奇工作,康熙帝甚至还在大内给他安排的住处。

  如果说,仅仅是学问好、书法好,康熙帝就对高士奇如此重视,这似乎也难以理解。高士奇的高明,不仅在于学问,也不仅在于书画,更在于做人精明,善于迎合圣意。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第三篇】:高士奇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康熙年间的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

  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三奇。

  高士奇即使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这是第四奇。

  遭弹劾解职归里后,康熙对高士奇仍然恩礼有加,充满了真挚的关爱和呵护这是第五奇。

  高士奇退休之前,康熙不仅给他官升一级,而且在他退休几年之后,还给他提升实职,真是史所罕见这是第六奇。

  高士奇的住所成了政府第二情报站或政府第二办公厅,康熙一不聋二不瞎,却始终不闻不问这是第七奇。

  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不仅褒贬不一,而且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又是奇中之奇了。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祖居浙江余姚,以钱塘籍补杭州府学生员(秀才)。康熙十年(1671)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所宠幸。

  高士奇能与康熙搭上关系,《簷曝杂记》卷二、《啸亭杂录》卷八和《清史稿高士奇传》都说是大学士明珠推荐的。这些书籍记载说:年轻时的高士奇也像如今的打工仔一样,自己挑了一担铺盖,来京城里找机会。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明珠府上一个门卫家里教书。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要紧的信,并急于发出,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写手。高士奇的东家也就是那个门卫知道后,就把高士奇推荐上去。正是急于用人之时,明珠来不及多问就答应了。明珠只简单交代几句,高士奇就一挥而就。明珠十分满意,就把高士奇留在自己府里工作,担任掌书记,也就是秘书。后来,明珠再把高士奇推荐到康熙那里。从此,高士奇一路顺风顺水,仕途青云。

  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对高士奇的发迹史却另有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祖泽深的官员,为人虽然狡恶横暴,却很会看相。有一天他路过报国寺,看到流落京师的高士奇正在寺门前摆摊卖字,就驻足观看起来。他先是看高士奇的字,后来就专注看高士奇这个人了,因为他发现高士奇的相貌很不一般。端详良久之后,祖泽深忍不住对他说:看你的相貌,应该大富大贵啊,怎么坐在这里卖字糊口呢?高士奇听了,不禁伤心哭起来:谢谢您的吉言。我穷困潦倒如此,每天担心会不会饿死,哪敢做大富大贵之梦呢?祖泽深说:你可不能这么小看自己。从相法上看,你可以做到宰相。即使没有宰相之位,也有宰相之权。说完,就把高士奇领回家里好吃好喝养起来。不久祖泽深要去外地当官,大学士索额图有个亲信家奴正想找个能写会算的人料理文字,祖泽深就把高士奇推荐给了他。读书人一般比较清高,很少愿意做奴仆的奴仆,但寄人篱下的高士奇哪里清高得起来?他心想宰相家人七品官,况且索额图是椒房贵戚,声势煊赫,能到他的亲信家奴那里混口饭吃,从此时来运转,攀上高枝,也未可知,因而欣然允诺。

  也合该高士奇的时运到了。那家奴不久受贿事发,紧张得到处找人商量对策。大家都劝他一定要挺住,打死也不要承认。高士奇却对他说:主人一直把你当心腹,做人应该凭良心、讲忠诚,怎么好意思欺骗他?你只要痛哭流涕,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辜负了主子的栽培,肯定能得到他的宽恕。你如果不承认,恐怕就要死于严刑拷打之下;如果熬不过严刑而承认,最后还是要活埋。那家奴听着有道理,就照办了,也果然得到了索额图的宽恕。过了几天,索额图越想此事越觉得蹊跷:人性最根深蒂固的缺点是死不认错,可这小子如此爽快就承认了,其中必有原由。一问,果然是高士奇给他出的主意。索额图就把高士奇叫去,见面谈话后,发现高士奇既善解人意,又写得一手好字,就把他留下来当幕僚。再过一段时间,康熙想找个书生当顾问,索额图想推荐高士奇而犹豫不决,正好祖泽深来见他,便对索额图说:我看这个人的面相,日后估计会位极人臣呢。那家奴也赶忙附和说:这高某人挺诚实,必定不会辜负主子的大恩大德,就上次他教我主动认罪来看,也知道是个好人。就这样,索额图把高士奇推荐到了康熙身边。不到一年,高士奇就已经权倾天下。

  从这些记载看来,高士奇出身低微,也没有考取功名,他得以进入仕途,受知于康熙,完全是因缘际会,靠人推荐,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推荐人是明珠还是索额图,这一点并不重要。但从《读书堂西征随笔》成书于雍正二年(1724),大大早于《簷曝杂记》等书来看,它的记载似乎更可信一些,因为它毕竟是当时人记当时事,这种口耳相传的记录,自然要比后人依靠间接资料写出的文字更值得相信。当然,迫于形势压力或其他因素作用而有意作伪的文字,应该另当别论。另外,从明珠和索额图后来对待高士奇的不同态度来看,高士奇是索额图推荐上去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第四篇】:堪比书法家

  高士奇虽不能说是一流书法家,但他的字写得漂亮,康熙很喜欢他抄写的文书典籍,这是肯定无疑的。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清初,朝廷和官府下发文件,不像现在那样可以印刷和复印,而是靠人工抄写若干份发下去。高士奇入宫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主要是抄抄写写工作。他的字既写得好,工作又异常勤奋,皇帝自然会十分喜欢他了。另外高士奇还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笔墨隽雅,堪称精品。

  康熙曾对侍从说: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清史稿高士奇传》)。年长康熙十岁的高士奇,无疑成了康熙跨进学海的引路人。

  另外,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

  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虽然说不上有多么高深,但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他什么都想学,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最后虽然贪多嚼不烂,往往浅尝辄止,但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就会感到寂寞甚至索然寡味。

  高士奇不仅上班时间不离康熙半步,而且对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也要努力想办法弄清楚。他对康熙八小时之外读了什么书尤其感兴趣。为此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高士奇都要装满一口袋金豆子,一到单位上,就找到康熙的贴身小太监,详细询问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随讲随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时,就一颗不剩了。

  由于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包括对康熙所读之书事先都作了认真预习,所以不管康熙问他什么,哪怕是一些比较冷僻书的内容,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深合朕意,康熙于是既佩服高秘书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感到他们之间能够谈得来的话题实在太多了。所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说:以廷臣中博雅可与道古,莫士奇若也。

  据我所知,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至少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做秘书时,也像高士奇一样,特别用心搜集最高领导人的读书信息,然后精心预备,那就是北宋的卢多逊。

  据《续资治通鉴》卷五记载,卢多逊做知制诰(秘书)时,看到宋太祖求知欲旺盛,经常派人到史馆取书,身兼史馆负责人的卢多逊便叮嘱手下工作人员:太祖皇帝到史馆取了什么书,一定要及时汇报,不得有误。信息报上来之后,卢多逊马上连夜通读这些书,于是每当宋太祖问到书中内容,他都能对答如流。宋太祖越来越喜欢他,先让他做参知政事(副宰相),再让他做同平章事(宰相)。

  卢多逊虽然投机成功并权倾一时,但后来却裁了大跟头,高士奇则不然,他不仅生享殊荣,而且死赐祭葬并福及子孙。从这一点看来,高士奇要比他幸运多了。

  读书堂西征随笔写高士奇外貌【第五篇】:马屁高手

  由于近些年来清宫戏的大量流行,使得说到玄烨执政时期,很多历史人名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确实非常“牛”的人但却有让大家比较陌生。这个人就是高士奇,本是一个落魄的举人,却十分的有才华!受人举荐到北京投靠索额图,但索额图毕竟是宰相高位,哪是那么容易就见到的?结果,他盘缠都用尽了,才得到机会见到索额图!可谁知他又正好遇到索额图待客,那些客人都是在京城很有名气的,自然瞧不起他这么个落魄人,有几个就刻薄点儿的,就想奚落他一番,结果,反倒把他狂傲的脾气给激出来了,一个脏字儿不带,把那些客人通通骂了一遍,这下,索额图不乐意了,痛痛快快就把他给轰走了!

  这么一来,他一没钱,二没势的,差点儿就要去讨饭了,可偏偏他命好,又遇到了贵人!他昔日的好友,新任翰林学士查慎行(据说好像是查良镛先生的祖先!查良镛=金庸),人家念在故友一场,帮他在明珠府里谋了个幕僚的差事,而他呢,又吸取了在索额图那里的教训,收敛了脾气,加上他人聪明,风趣,又确实很有文采,所以,明珠就把大部分的文书、奏折,都交给他代笔了!

  可是,明珠却万万没有想到,高士奇是个精灵鬼,还留了一手!明珠为应付玄烨考查的诗词文章上(玄烨好文采,书法也算是不错的,比起其孙子宏利自吹的要强多了,也好考较大臣们的诗词文章),高士奇只是一概夸奖,就是不肯改动一字。结果,一天,玄烨看到明珠最近的奏折和交上来的诗文水平不是一个档次,就当着众大臣的面,把明珠训斥了一顿,并且问起了缘由!明珠心里是又恨又愧又不敢说假话,只得把高士奇给托了出来,玄烨自然是极为好奇,加上在宫里呆烦了,静极思动,就亲自带着一干大臣去明珠府里,要看看这个“文采不凡”的人!偏偏那天高士奇又喝醉了酒,虽然认出了索额图,也猜出了玄烨的身份,却仍旧狂傲万分,一场斗法,把玄烨带去的熊赐履,李光地等一干以学识著名的大臣驳了个底儿掉,丝毫面子没给!结果这么一来,他竟大得玄烨赏识,当场就被赐了一个“上书房行走”的官职!

  高士奇为官之初,还是颇为清廉的,数年之后却也开始纳贿。但既是有些仙风道骨的“读书人”,纳贿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也许是有些顾及自己的清名,不愿意沾上“铜臭气”,高士奇的纳贿方式便与众不同。他的纳贿方式就是只收受古玩书画,尤其对古人、名人的书画精品更为喜爱。因为玄烨特别喜欢书画艺术,所以,高士奇所受的艺术品除了自己收藏以外,大部分都贡献给了玄烨。这大概是他长居高位十余年,直到被罢了官,玄烨也对他颇为眷顾的原因之一吧。

  高士奇进给康熙大量的书画艺术品已经是不争的历史史实(许多历史文献上广有记载)。但玄烨所收藏的“书画精品”中发现了不少有争议的藏品。有些几乎能马上断定为赝品,这说明玄烨的鉴赏能力实在有限。但这些赝品从何而来,一直是个迷。直到后来高氏后裔在北京发现的一本高士奇手书的帐本才揭开了这个长期困扰收藏界和史学界的迷。原来高士奇正是玄烨收藏中赝品的主要提供者。帐本中有大量的这类记载:“某年某月,购某名家中堂几幅,用银二两。进上,上大悦。”以如此之少的银两购得如此珍贵之艺术精品来取悦皇帝,若非依势强夺,便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高士奇购入并进给玄烨的“艺术精品”实为赝品,而且帐本上记载的这些也多是那些有争议的藏品。如此说来,高士奇真不愧“才子”一说,拍马屁都拍得与众不同,用些假货竟也能把皇帝哄得团团转,厉害,着实厉害。